发热服的不足与改进
- 来源:本站
- 关键词:
- 作者:超级管理员
- 发布日期:2022-11-30
- 浏览量:113
1.加热面积太小,实际体验不佳
处于成本控制,目前市面上智能加热服普遍采用单片加热方案,仅在后背有发热区,前面,以及上肢均没有发热区,造成实际有效发热面积小,难以达到防寒保暖效果。因为加热片成本是整个控制系统内中成本占比最大的一项,增加多区域发热自然需要增加加热片的使用面积,成本提升明显。另外现在单片加热方案一般10W功率,如果扩充加热区域面积,就得加大发热功率,从原来的5V 2A提升到更高电压水平,势必需要控制系统兼容快充协议,需要在控制板上增加协议芯片及外围电路,同时线材过流过压等级也要提升,多方面综合下来也会提升成本。
改进方案:需要做出体验相对完美的产品让用户接受更高的价格,而不应该一味追求成本而低价销售。
2.调温方式比较传统
目前的调节方式主要是按键调节,或者使用小程序/APP调节。
按键调节简单易行,但是只能调节固定的温度,比如1档35℃,2档45℃,3档55℃等。
小程序或者APP每次都需要打开手机连接。
缺乏其他可以更加方便调温的方法。
改进方案:采用语音指令控制。
3.供电方式与续航时间的问题
因为加热是主要功能,对于电能的消耗也是显而易见。当前产品一般都是用5V 2A即10W的功率,只有使用较大容量的充电宝才能够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加热电流和续航时间。其他类型的供电形式,包括摩擦发电、太阳能电池板、纽扣电池等均不适用。
以10W功率为例,使用10000mAh充电宝,连续使用预计5-6h左右。如果功率提高到30W,则时间会缩短到1-2h,可能无法满足一般户外场景了。如果想要提高续航时间,只能携带更大容量充电宝,这显然会极大增加整件衣服的重量。而加热服原本就是为了减轻保暖服的重量,加大充电宝容量无疑是按住葫芦浮起瓢。
改进方案:只能期待柔性电池的发展,可以以更高功率密度以及更小体积和重量实现更长时间的供电。
4.温控精度不高
大部分加热服不带温度传感器,无法时间闭环温度控制,发热片的实际温度与控制系统发出的调节目标温度可能相差较大,这就容易造成即使发生了过温和过热,控制系统也不知道更无从采取防护措施。
因为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是单点温度,因此不论加热材料是线状发热体还是面状发热体,直接测量出来的温度和人体所能感受到的温度差异可能比较大。就造成实际调温效果误差较大。
改进方案:一方面要在发热布上限制最高温度,从物理层面杜绝过高温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要改进优化调温算法,使调节结果更加符合人体感受到的温度。
5.水洗问题
目前的加热服都是一体式,即将发热布直接缝制在衣服上,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电子部件需要和衣服一起清洗。虽然厂家在防水防洗性能上做了很多设计,但是多次洗涤之后会严重影响发热性能,电子控制器在洗涤过程中也可能损坏。
改进方案:改进结构,将电子部件与需要清洗的外衣分离。